欢迎访问中南医学期刊社系列期刊网站!

首页 在线期刊 2024年 第27卷,第7期 详情

免疫球蛋白输注速度对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

更新时间:2024年07月31日阅读:1065次 下载:230次 下载 手机版

作者: 查旋 许周媚

作者单位: 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(安徽安庆 246000)

关键词: 输注速度 川崎病 疗效 安全性 免疫球蛋白 冠状动脉病变

DOI: 10.12173/j.issn.1008-049X.202404053

基金项目: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(AHWJ2021b067)

引用格式: 查旋,许周媚.免疫球蛋白输注速度对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[J]. 中国药师,2024, 27(7):1149-1154.DOI: 10.12173/j.issn.1008-049X.202404053.

ZHA Xuan, XU Zhoumei.Efficacy and safety associated with the infusion speed of immunoglobulin for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[J].Zhongguo Yaoshi Zazhi,2024, 27(7):1149-1154.DOI: 10.12173/j.issn.1008-049X.202404053.[Article in Chinese]

摘要| Abstract

目的  评估免疫球蛋白(IVIG)输注速度治疗川崎病(KD)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。

方法  回顾性选取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KD患儿为研究对象。根据IVIG不同输注速度,将KD患儿分为12 h组和24 h组。本研究主要观察结局包括发热持续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(CAL)发生率。次要观察结局为IVIG无应答比例、IVIG总剂量、三线治疗比例和实验室检查指标(白细胞计数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、血小板计数、白蛋白、肌酐、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、钠离子、C-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水平)。

结果  研究共纳入60例KD患儿,12 h组和24 h组分别有41例和19例。两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、CAL发生率、IVIG无应答比例、IVIG总剂量和三线治疗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与治疗前比较,12 h组和24  h组患者在第2天和第7天白细胞计数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-反应蛋白显著下降(P <0.05);而血小板计数、钠离子和免疫球蛋白G显著上升(P<0.05);白蛋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(P<0.05);肌酐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未见显著变化(P>0.05)。此外,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12 h组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,24 h组未发现不良反应事件。

结论  IVIG使用超过12 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使用超过24 h的IVIG相似。

全文| Full-text

川崎病(Kawasaki disease,KD)是一种急性、自限性、系统性血管炎疾病,婴幼儿是主要发病人群[1-2]。冠状动脉扩张、冠状动脉瘤等冠状动脉病变(coronary artery lesions,CAL)是KD严重并发症,发生率约25%,严重危害患儿心血管健康[2-3]。研究发现,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(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,IVIG)可较大程度降低KD患儿CAL发生风险[4]。因此大剂量IVIG和口服阿司匹林是目前治疗急性期KD的主要方案。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指南[5]和川崎病诊断和急性期治疗专家共识[6],IVIG的推荐剂量为2 g/kg,在10~12  h内输注完毕。尽管大剂量、短程IVIG可快速缓解炎症,促进KD患儿恢复。但由于患儿耐受程度不一致,大剂量、短程IVIG可能会产生头痛、呕吐、皮疹、休克等不良反应,从而延缓了IVIG的输注速度[7]。此外,《中国儿童血管炎诊断与治疗系列专家共识之四——川崎病》[8]明确指出,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KD患儿,IVIG应在24 h完成输注。目前,关于不同输注速度IVIG治疗KD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报道有限。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研究初步探讨不同输注速度(不超过12  h或24 h)IVIG治疗KD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,以期为IVIG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。

1 资料与方法

1.1 研究对象

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KD患儿为研究对象,根据IVIG输注速度分为12 h组和24 h组。纳入标准:①年龄<15周岁;②符合KD诊断标准[4];③发病4~7 d内新诊断KD(发热当天定义为第1天)。排除标准:①无发热者;②严重细菌感染者;③诊断时合并CAL者;④既往1个月内,曾接受激素治疗者。本研究经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(批件号:AQFP-2023064),并豁免知情豁免同意。

1.2 方法

12 h组KD患者接受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,具体如下:①人免疫球蛋白(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,批号:20170718,规格:2.5 g/50 mL)2 g/kg,ivgtt,qd,12 h完成输注;② 阿司匹林肠溶片(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,批号:BJ40028,规格:0.1 g×30片)30 mg/kg,po,qd。在体温恢复正常及查血炎性指标无异常48 h后,剂量改为5 mg/kg,qd。

24 h组KD患者接受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,具体如下:①IVIG 2 g/kg,ivgtt,qd,24 h内完成输注;②阿司匹林同12 h组。

1.3 观察结局

本研究主要观察结局为发热持续时间和CAL发生率。退热定义为IVIG治疗开始至腋窝温度降至37.5 ℃以下至少48 h。发热持续时间定义为IVIG治疗开始至腋窝温度降至37.5 ℃以下,且满足退热标准。采用心脏超声测量右冠状动脉、左冠状动脉主干、左前降支、左回旋动脉的绝对直径。根据《川崎病诊断和急性期治疗专家共识》[6]诊断CAL。

本研究次要观察结局主要包括IVIG无应答比例、IVIG总剂量、三线治疗比例和实验室检查指标(白细胞计数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、血小板计数、白蛋白、肌酐、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、钠离子、C-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水平)。IVIG无应答定义为首剂IVIG治疗结束36 h后仍有发热或热退后反复发热;三线治疗定义为二线治疗(IVIG治疗无效)无效;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住院电子病例系统或门诊电子病例系统获取。

1.4 不良反应事件

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KD患儿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,不良事件定义为首次IVIG给药后观察到的任何非预期临床症状或异常实验室值:头痛、皮疹、恶心、呕吐、中性粒细胞减少、肝功能不全、肾功能不全、肺水肿、心力衰竭、休克、脑膜炎和血栓形成。严重不良事件被定义为任何需要额外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的事件,如休克、心力衰竭、肺水肿等。

1.5 统计学分析

本研究采用SPSS 23.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。计数资料以n(%)表示,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;计量资料以或M(P25,P75)表示,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,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。以P 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
2 结果

2.1 一般情况

经纳排标准,本研究回顾性纳入60例KD患儿,12 h组和24 h组分别41例和19例。12 h组和24 h组在基线资料上比较未显示出明显统计学差异,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。具体见表1。

  • 表格1 12 h组和24 h组基线资料比较
    Table 1.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12 h and 24 h groups

2.2 观察结局比较

2.2.1 主要观察结局

两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 >0.05)。治疗前,两组患者均无1例CAL。治疗第7天,12 h组2例患者发生短暂性冠状动脉瘤,而24 h组1例患者发生了短暂性冠状动脉瘤,且均在第30天恢复至正常大小。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具体见表2。

  • 表格2 12 h组和24 h组主要观察结局比较
    Table 2.Comparison of primary outcomes between the 12 h and 24 h groups

2.2.2 次要观察结局

12 h组和24 h组患者IVIG无应答、IVIG总剂量和三线治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见表3。与治疗前比较,12 h组和24 h组患者第2 天和第7天白细胞计数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-反应蛋白显著下降(P<0.05);血小板计数、钠离子和免疫球蛋白G显著上升(P<0.05);白蛋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(P<0.05);而肌酐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未见显著变化(P>0.05)。此外,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具体见图1~图3。

  • 表格3 12 h组和24 h组次要观察结局比较
    Table 3.Comparison of secondary outcomes between the 12 h and 24 h groups

  • 图1 12 h组和24 h组白细胞计数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血小板计数比较
    Figure 1.Comparison of white blood cell count, neutrophil percentage, and platelet count between the 12 h and 24 h groups

  • 图2 12 h组和24 h组白蛋白、肌酐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
    Figure 2.Comparison of albumin, creatinine,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in the 12 h and
    24 h groups

  • 图3 12 h组和24 h组钠离子、C-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比较
    Figure 3.Comparison of sodium ions, C-reactive proteins, and immunoglobulin G between the 12 h and 24 h groups

2.3 不良反应事件

12 h组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,而24 h组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。12 h组的2例患者分别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短暂性升高和呕吐,两者均在降低输注速度后好转;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事件。

3 讨论

IVIG输注速度与不良反应直接相关。既往研究指出,IVIG输注速度越快,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[9]。根据KD患儿病情和实际情况,10~12 h内输注完毕和24 h内输注完毕是临床常见的两种输注速度。然而,较少研究探究不同IVIG输注速度对KD患儿疗效的差异。因此,本研究旨在评估两种IVIG输注速度在KD患儿疗效中的差异,以期为KD患儿IVIG合理使用提供参考。

本研究结果表明,12 h组和24 h组在退热时间和CAL发生率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,该结果与Fukui等[7]结果一致。然而,Oda等[10]研究显示,相较于5%免疫球蛋白13 h输注,短程(10  h) 10%免疫球蛋白输注可显著缩短KD患儿退热时间和减轻全身炎症;然而,该团队同样发现,不同输注速度对KD患儿CAL发生率无影响。不同的研究结论可能是由于多种混杂因素所致,如研究人群的异质性、IVIG浓度等。次要结局方面,12 h组患者IVIG无应答比例、IVIG总剂量和三线治疗比例高于24 h组,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,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[7]。Fukui等[7]研究发现,IVIG输注速度对IVIG应答、IVIG使用剂量等无影响。但仍需注意的是,在12 h组患者IVIG无应答比例、和三线治疗比例高于24  h,其未显示出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,导致统计检验效能不足,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明确。

KD是一种炎症反应性疾病,急性期KD患儿多种炎性因子水平升高,如白细胞计数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、C-反应蛋白[11-12]等。白蛋白、血清钠离子和血小板计数减少可反映IVIG治疗疗效,是IVIG耐药危险因素[13-15]。免疫球蛋白G大量产生也是KD发病机制之一,IVIG治疗可阻断免疫球蛋白G合成,短期内使游离免疫球蛋白G水平升高[16]。因此,本研究采用上述实验室检查指标间接评估不同输注速度IVIG对KD患儿疗效的影响。与治疗前比较,12 h组和24 h组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白细胞计数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、C-反应蛋白、血小板计数、钠离子、免疫球蛋白G和白蛋白均发生显著改变,而肌酐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未见显著变化。上述结果提示,IVIG治疗KD患儿有效;但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,表明IVIG输注速度对KD疗效无影响。

不良反应方面,12 h组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,但病例均不严重。在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短暂性升高病例中,当将阿司匹林改变为双嘧达莫时,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下降。因此,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短暂性升高似乎与IVIG输注速度无关。在呕吐病例中,减缓IVIG输注速率可降低患者的恶心程度,且不需要额外的治疗。尽管呕吐是IVIG常见不良反应,但多发生于输注前30  min,而快速使用IVIG可能会增加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[17]。12 h组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,因此,认为在短时间内给药减少医疗所需时间有优势。

综上所述,不同输注速度IVIG对KD患儿疗效和安全性相似。然而,本研究样本量较小,且为回顾性研究,可能存在偏倚。因此,需要进行多中心和大样本量研究以进一步明确不同输注速度对KD患儿的疗效影响。

参考文献| References

1.朱佳聪, 张旭. 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抵抗的影响因素评估及IVIGR风险预测模型构建[J]. 中国药师, 2024, 27(3): 415-422. [Zhu JC, Zhang X. Evalu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resistance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and construction of an IVIGR risk prediction model[J]. China Pharmacist, 2024, 27(3): 415-422.] DOI: 10.12173/j.issn. 1008-049X.202401069.

2.车忠丽. 基于CiteSpace的川崎病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[J]. 华西医学, 2022, 37(6): 909-915. [Che ZL. Visual analysis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Kawasaki disease based on CiteSpace[J].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, 2022, 37(6): 909-915.] DOI: 10.7507/1002-0179.202006027.

3.Agarwal S, Agrawal DK. Kawasaki disease: etiopathogenesis and novel treatment strategies[J]. Expert Rev Clin Immunol, 2017, 3(3): 247-258. DOI: 10. 1080/1744666X.2017.1232165.

4.Oates-Whitehead RM, Baumer JH, Haines L, et al.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for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hildren[J].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, 2003, 2003(4): CD004000. DOI: 10.1002/14651858.CD004000.

5.McCrindle BW, Rowley AH, Newburger JW, et al. Diagnosis, treatment, and long-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: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[J]. Circulation, 2017, 135(17): e927-e999. DOI: 10.1161/CIR.0000000000000484.

6.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,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学组,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, 等. 川崎病诊断和急性期治疗专家共识[J]. 中华儿科杂志, 2022, 60(1): 6-13. DOI: 10.3760/cma.j.cn112140-20211018-00879.

7.Fukui S, Seki M, Minami T, et al. Efficacy and safety associated with the infusion speed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for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: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[J]. Pediatr Rheumatol Online J, 2021, 19(1): 107. DOI: 10.1186/s12969-021-00601-6.

8.樊志丹, 俞海国, 胡坚, 等. 中国儿童血管炎诊断与治疗系列专家共识之四——川崎病[J].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, 2023, 38(7): 481-488. [Fan ZD, Yu HG, Hu J, et al. The fourth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diatric vasculitis in China-Kawasaki disease[J].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Pediatrics, 2023, 38(7): 481-488.] DOI: 10.19538/j. ek2023070601.

9.柴瑞凡, 何玉洁. 复发性流产和反复移植失败的免疫治疗[J]. 实用药物与临床, 2021, 24(11): 1041-1046. [Chai RF, He YJ. Immunotherapy for recurrent miscarriage and recurrent transplant failure[J]. Practical Drugs and Clinical Practice, 2021, 24(11): 1041-1046.] DOI: 10.14053/j.cnki.ppcr.202111018.

10.Oda T, Nagata H, Nakashima Y, et al. Clinical Utility of Highly Purified 10% Liquid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n Kawasaki Disease[J]. J Pediatr, 2019, 214: 227-230. DOI: 10.1016/j.jpeds.2019.06.018.

11.孙梦梦. 不完全性川崎病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[D]. 广西桂林: 桂林医学院, 2023. DOI: 10.27806/d.cnki.gglyx.2023.000019.

12.苏艳媛.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[D]. 广西桂林: 桂林医学院, 2023. DOI: 10.27806/d.cnki.gglyx.2023.000017.

13.余艳萍.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研究 [D]. 乌鲁木齐: 新疆医科大学, 2016. DOI: 10.7666/d.D834218.

14.王从军, 雷中劲. 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的病例对照研究[J]. 实用医学杂志, 2015, 31(16): 2651-2654. [Wang CJ, Lei ZJ. Case-control study on the response of Kawasaki disease children to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[J].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, 2015, 31(16): 2651-2654.] DOI: 10.3969/j.issn. 1006-5725.2015.16.020.

15.宋美璇, 刘斌, 刘东. 川崎病患儿丙种球蛋白耐药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[J].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, 2023, 33(23): 52-60. [Song MX, Liu B, Liu D.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line graph model for resistance to gamma globulin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[J].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, 2023, 33(23): 52-60.] DOI: 10.3969/j.issn.1005-8982.2023.23.010.

16.杜忠东, 冯迎军, 焦富勇.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在儿童川崎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[J].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, 2021, 23(9): 867-876. [Du ZD, Feng YJ, Jiao  FY.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[J].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, 2021, 23(9): 867-876.] DOI: 10.7499/j.issn.1008-8830.2107110.

17.Orbach H, Katz U, Sherer Y, et al.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: adverse effects and safe administration[J].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, 2005, 29(3): 173-84. DOI: 10.1385/CRIAI:29:3:173.